公共场所不查验核酸
北京:进入除特殊场所外的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乘坐公交、地铁不再查验核酸阴性证明,但需扫码进入。进入网吧、酒吧等密闭场所仍需查验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上海:除养老院、儿童福利院、医疗机构、学校等特殊场所外,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根据我国现行防疫政策,不参与核酸检测和不接种疫苗的人员能否自由出行,需分场景判断。随着2022年12月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全国绝大多数公共场所和交通工具已不再强制查验核酸证明与疫苗接种记录。目前乘坐飞机高铁、入住酒店、进入商场景区等日常场景,均可正常通行。
全国至少有48个城市宣布大部分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多地也不再常态化进行核酸检测。针对这一变化,以下几点建议值得注意:个人防护不可放松:接种疫苗:继续推进疫苗接种工作,特别是针对老年人群体的接种,以降低重症风险。
例如,山东省对省外入鲁返鲁人员(包括出省旅游探亲返回人员)实行“落地检”和“5天3检”,取消了“须持有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的要求。
深圳公共交通工具不再查验 乘坐公交、地铁、出租车、网约车等市内交通工具,扫场所码、查验健康码绿码,不再查验核酸检测证明。 珠海公共交通不再查验 自12月2日即时起市民乘客持健康码绿码、戴口罩、测体温即可乘车。

多地取消查验48小时核酸,专家:这些措施不是“躺平”
近日,山东、安徽、河南、海南、青海等多地相继发布相关措施,落实优化疫情防控的二十条措施。其中,多地取消了查验48小时核酸的要求,这一变化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此,有专家指出,这些措施并非“躺平”,而是基于科学分析和疫情防控新形势的优化调整。
再者,从疫情防控的效果来看,石家庄取消全员核酸检测并不意味着放松防控或躺平。相反,这是根据当前疫情形势和防控需要作出的科学决策。通过实施精准防控措施,可以更好地平衡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防控成本和资源浪费。
辽宁沈阳:自2022年12月19日零时起,全市各医疗机构门急诊取消查验就诊患者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广西南宁:即日起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对门急诊病人不再检查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高风险科室防控政策由各医疗机构另行制定)。
铁路部门放宽限制 取消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查验:国铁集团已宣布,在乘坐火车时,不再查验乘客的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这一措施极大地便利了返乡人员。客车逐渐放开: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客车运输也将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为返乡人员提供更多选择。
乘火车飞机放开核酸检查并不代表着对于新冠病毒我们选择了直接躺平,而是新形势下资源合理分配更好的选择。虽然乘火车飞机放开了核酸检测,但是落地核酸和三天两检还是必须进行的,这也是为了保障大多数老百姓的生命安全不受到损害,是在放开的基础上为普通老百姓筑的最后一条防线。
自2022年12月7日起,多地回应,乘火车、飞机不再查核酸。2022年12月7日起,到达太原机场的旅客不进行落地核酸检测,出发旅客不查验48小时核酸证明。太原机场提醒广大旅客,具体乘机防疫要求以航司或到达城市防疫政策为准。
有人不做核酸不打疫苗还能自由出行,这是否符合规定?
1、根据我国现行防疫政策,不参与核酸检测和不接种疫苗的人员能否自由出行,需分场景判断。随着2022年12月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全国绝大多数公共场所和交通工具已不再强制查验核酸证明与疫苗接种记录。目前乘坐飞机高铁、入住酒店、进入商场景区等日常场景,均可正常通行。
2、公共管理存在执行漏洞部分场所对健康码和核酸证明的核验未能完全落实,给未检测人群创造了流动空间。比如交通枢纽高峰时期人流量剧增时,工作人员可能难以逐一仔细排查,出现“漏网之鱼”。
3、法律角度: 没有任何法律规定强制要求人们接种疫苗。 从理论上讲,不打疫苗不应该直接限制个人的出行自由。 实际操作: 尽管没有法律强制要求,但在疫情防控需要时,一些地方可能会采取临时措施。 例如,某些公共场所或交通工具可能要求乘客出示疫苗接种证明,或限制未接种疫苗人员进入。